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使用融合沉積建模(FDM)3D打印了新的晶格結構,該結構不需要任何支撐結構。貝殼形的晶格結構基于海膽的形態,該海膽具有機械穩定性和承重能力。研究人員旨在在其印刷的格子結構中模擬這些屬性,從而消除對支撐結構的需求,以減少了印刷過程以及后續后處理步驟所需的材料,能量和時間。
那么有部分對FDM3D打印技術感興趣而又不了解的人可能會問:它都能打印些什么,打印出來的東西都用在哪里啊?今天就和諸位聊聊FDM3D打印機到底能干什么?
熔融長絲制造(FFF)工藝廣泛用于工業和消費應用中。這樣做的原因是操作簡單,材料種類繁多,屬于具有成本效益的系統技術,并僅需要簡單的維護。在將材料范圍擴展到通過FFF來3D打印金屬時,生產非常靈活,允許單個零件或小批量生產。
意大利生物醫學初創公司Exos在CES 2021在線技術交易會上首次展示了其新的“ Armor”系列可定制3D打印后背牙套。模塊化支架的設計比現有產品更堅固,更透氣,同時可根據每個患者的需求量身定制。利用3D打印,Exos還能夠將設備生產時間減少90%,現在希望這將鼓勵更多的專業診所采用該技術。
近期,為了克服以上構建三維構建血管網絡方法的缺點,以明膠和GelMA作為3D打印的生物墨水,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Molly M.Stevens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Void-Free 3D Bioprinting for In Situ Endothelialization and Micro?uidic Perfusion”的文章,如圖1A圖所示,研究者以溫敏的明膠基生物墨水作為可打印的犧牲模板,以可光交聯的GelMA作為填充細胞外基質模板。37℃下,明膠自發溶解形成貫穿的血管網絡框架。
2020年11月30日,3D打印技術公司RYUJINLAB在韓國推出了金屬3D打印服務,供公眾使用。從2012年開始,全球3D打印行業發展迅速,并且每年以大約30%的速度增長。
智能軟致動器通常依靠相變材料、流體驅動或靜電吸引等方式來實現特定的運動從而具有模仿生物系統的能力并兼具較高的效率。其中的介電彈性體致動器(DEAs)通過在兩個電極之間的絕緣彈性體上施加電壓所產生的靜電力作為驅動力。由于相反電荷的吸引力減小了電場方向上的彈性體厚度,從而導致正交方向上的膨脹伸展。這種外部電場可以通過撤去施加在電極上的電壓而快速施加和移除,因此DEAs表現出快速的驅動速率和較大的能量密度,使其在軟機器人、智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展現了巨大的應用場景。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的土木工程教授Narayanan Neithalath和其他四名同事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AccelNet計劃中獲得了為期五年的200萬美元撥款,目的是促進圍繞更多領域的具體3D打印研究的合作超過十三個國家。該計劃還將加快混凝土增材制造(AM)的進度,并幫助應對科學和工程學方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