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瓦錫蘭(W?rtsil?)增材制造中心(WHAM)的最新成就是成功測試了為其發動機設計的3D打印金屬部件。瓦錫蘭與全球工程公司Etteplan合作進行此項工作,該項目旨在證明3D打印已準備就緒,可以在海洋工業的廣泛應用中采用。
中國天津大學的科學家已經3D打印了可自定義的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實時縮放和監視工業設施中的管道。單件式設備具有一系列軟彎曲機制和模塊化抓手,使其可以靈活地爬升奇形怪狀的基礎設施。由于管道中斷通常會導致生產延誤,而且許多公司仍在手動檢查它們,因此該團隊的漫游器可以代表一種新的,更有效的替代方案。
3D打印OEM和服務局3DCeram已協助法國航天局(CNES)衍生出來的Anywaves設計用于小型衛星的3D打印陶瓷天線。在過去的18個月中,Anywaves與3DCeram的3D-AIM咨詢服務公司合作,通過包括可行性分析,設計到制造討論以及風險分析在內的三個步驟來開發GNSS L1 / E1波段天線。 3D-AIM致力于幫助航空航天公司從零開始制造陶瓷應用到零件生產,管理設計和生產階段,然后將技術轉移給最終用戶。
對于艦載戰斗機來說,集成在機身內部的登機梯具有很大實用價值,使飛行員和維護人員在上下飛機時可徹底擺脫對外部登機梯的依賴,不再需要讓地勤移動笨重的外置登機梯在擁擠而危險的飛行甲板上跑來跑去,提高了航母甲板艦載機作業的效率和安全性。根據新浪軍事爭鳴欄目,細心網友發現,航空工業沈陽所王向明團隊通過3D打印技術探索為國產艦載機制造輕量化內置登機梯,或填補一項空白。
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型3D打印晶格結構,這種結構綜合了超輕結構和高剛度的優勢,打破了之前認為需要展示此類特性的Maxwell設計規則。他們為此專門開發了一個設計軟件,使用他們編寫的拓撲優化軟件,創建了兩個由微架構桁架組成的獨特單胞設計,其中一個被設計為具有各向同性(相同和全方位)材料特性。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創造了光敏的3D打印人造“肌肉”,能夠按需改變其外觀和形狀。該機器人設備基于一種新穎的水凝膠,其靈感來自于魷魚,烏賊和章魚中的適應性細胞。一旦受到光刺激,彈性材料便能夠收縮并改變顏色,從而有可能在未來的消費電子產品或軍事偽裝中得到應用。
鐵路運輸是我們全球基礎設施的關鍵,在某些地方,面對復雜的氣候條件,鐵路運輸可能是該地區基礎設施的未來。由于這些原因,至關重要的是,在采用新的,可能更精簡的制造技術方面,鐵路行業必須保持領先地位。 Wabtec Corporation是對該行業采用至關重要的業務之一,該公司已成為3D打印技術的早期采用者,用于制造火車端部零件。
美國航天局的發射服務計劃(LSP)已于2020年12月11日向三家公司分配了合同,將小型衛星(SmallSats)發射到太空中,其中包括CubeSat,微衛星和納米衛星。
KU Leuven的學生Lars Vanmunster開發了一種工藝,可以改進使用激光粉末床熔合(LPBF)進行3D打印的金屬零件的表面光潔度。該技術依賴于第二個脈沖激光的應用,可將粗糙度降低80%。該項目的作用之大,以至于授予Vanmunster的工作獎項。
為了致敬經典,豐田為SEMA Show SEMA360創建了1990年代Supra的一次性復制品。 Toyota GR Supra Sport Top在去年GR Supra Heritage Edition的基礎通過使用3D打印來創建可移動車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