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許多安全關鍵的工程系統需要具有高沖擊吸收的透明材料。現有的透明韌性復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抗沖擊性,但由于沖擊吸收能力差,經常會發生災難性的失效。來自蒙特利爾工學院的一個團隊2020年10月28日在《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提出了一種使用3D打印技術制造透明的沖擊吸收復合材料,該復合材料再現了蜘蛛絲中涉及犧牲鍵和隱藏長度的增韌機制,可吸收多達95.6%的沖擊能量,而且不會斷裂。這一創新,為創造牢不可破的塑料外殼鋪平了道路。
INTAMSYS已安裝了1,500多臺具有高溫功能的3D打印機,在高性能材料(例如PEEK,PEKK,PAEK和PEI)的AM市場上處于領先地位。但是,與此相鄰的是,對具有出色性能的3D打印工程塑料的關注有限,這些塑料還需要較高的溫度,但對打印過程的要求并不高。INTAMSYS擁有完整的工業耐高溫長絲打印機生產線,除了高性能塑料外,它還專注于這一細分市場。
世界多國紛紛將3D打印作為未來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早在2012年,美國就將“增材制造技術”確定為首個制造業創新中心(后更名為“美國制造”),歐盟、韓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也通過各種措施促進3D打印產業向前發展。
在成功實現3D打印自行車商業化的幾個步驟之后,Superstrata和Arevo現在通過Superstrata網站在線銷售3D打印碳纖維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客戶可以訪問在線商店,并購買使用Arevo獨特技術3D打印的個性化碳纖維自行車。這一發展對增材制造(AM)以及整個碳纖維3D打印具有重大意義。
3D打印一體化結構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為增材制造而設計(Design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DfAM)的結構。以增材制造的思維去設計時,需要突破以往通過鑄造、壓鑄、機械加工制造所帶來的思維限制,這個過程是充滿挑戰的。
在美國,大約每50人中就有人因大腦動脈壁弱化而導致的腦動脈瘤,并且以血管膨大為特征,血管破裂會導致腦損傷,中風甚至死亡。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杜克大學和得克薩斯州A&M的一組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改善當前的外科手術程序,并使它們更具患者特異性。這些科學家使用生物3D打印技術在人體外創建了第一個活體動脈瘤,然后執行了醫療程序,觀察它對治療的反應并像真正的大腦一樣愈合。
智能軟致動器通常依靠相變材料、流體驅動或靜電吸引等方式來實現特定的運動從而具有模仿生物系統的能力并兼具較高的效率。其中的介電彈性體致動器(DEAs)通過在兩個電極之間的絕緣彈性體上施加電壓所產生的靜電力作為驅動力。由于相反電荷的吸引力減小了電場方向上的彈性體厚度,從而導致正交方向上的膨脹伸展。這種外部電場可以通過撤去施加在電極上的電壓而快速施加和移除,因此DEAs表現出快速的驅動速率和較大的能量密度,使其在軟機器人、智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展現了巨大的應用場景。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的土木工程教授Narayanan Neithalath和其他四名同事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AccelNet計劃中獲得了為期五年的200萬美元撥款,目的是促進圍繞更多領域的具體3D打印研究的合作超過十三個國家。該計劃還將加快混凝土增材制造(AM)的進度,并幫助應對科學和工程學方面的挑戰。
據悉, 來自突尼斯的Cure Bionics初創公司設計的3D打印假肢不僅功能強大,而且對于低收入國家的人來說,也足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