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全北國立大學和中國材料提供商武漢Chamtop的科學家合作3D打印的新型可穿戴式自供電傳感器。該團隊的全印刷設備基于獨特的鋇負載PVDF聚合物,能夠有效地收集人類運動產生的壓電能量。當傳感器安裝到陣列中時,被證明能夠使用這種電荷來檢測壓力輸入并將其轉換為信號,這是高性能添加劑可穿戴電子設備開發的重大進步。
來自紐約克拉克森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一種定制的生物墨水,并將其部署到了一系列與皮膚兼容的生物3D打印傳感器中。該團隊的新穎墨水設計包括鈦納米顆粒,該納米顆粒一旦暴露于紫外線下,就會與有色染料發生光催化反應,從而使凝膠變色。利用他們的新混合物,科學家們能夠3D打印對皮膚友好的生物傳感器,從而使用戶能夠將因潛在過度暴露于太陽光線而造成的任何損害降至最低。
3D打印技術在電池制造中的應用,有望解決這一問題,制造出“任意”形狀的電池和超級電容器。不僅如此,3D打印技術的應用還將能夠提升電池的電化學性能。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期刊的評論文章-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Batteries/電池的增材制造”概述了通過不同類型的3D打印技術所實現的電池,并對3D打印電池產業化應用過程中仍存在的挑戰進行了討論。
近日,韓國研究人員[1]報導了一種3D打印的柔性可穿戴液態金屬傳感器,應用于實時監測人體健康情況。他們利用液態鎵錫合金打印了傳感陣列,經封裝后組成傳感裝置。
據魔猴網了解,Future Market Insights公司新近發布的一項新調研報告稱,全球3D打印可穿戴設備市場保持穩定發展,2018年價值約30億美元。根據這項研究,3D打印可穿戴設備行業仍受到制造商關注與技術提供商合作的正面影響,以消除設計創新的傳統限制。
- 首頁
- 上一頁
- 1
- 下一頁
- 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