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和增材制造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
魔猴君 知識堂 1653天前
3D打印和增材制造是不是一個意思?是不是就像一個人有兩個名字,大名叫增材制造,小名叫3D打印?
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種說法是成立的,也就是增材制造等同于3D打印,3D打印=增材制造,這個可以說是目前的現實和現狀;可是在書面標準定義上,兩者是有微妙的區(qū)別的,我們來看看國際標準化組織(The ISO/ASTM 52900)對這兩個名詞的定義: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he process of joining materials to make parts from 3D model data, usually layer upon layer, as opposed to subtractive and formative manufacturing methodologies.
用谷歌來直接翻譯就是:
以3D模型數據來連接材料制造零件的過程,通常是逐層的連接,與減材和等材制造方法相對。
而在我們的國標GBT 35351-2017,增材制造的中文定義也是非常清楚:
增材制造:以三維模型數據為基礎,通過材料堆積的方式制造零件或者實物的工藝;
而就在同一個標準內,對3D打印的定義也做了定義
3D Printing: the fabrication of objects through the deposition of a material using a print head, nozzle, or another printer technology.
Note: The term is often used in a non-technical context。
國標基本上就是翻譯了國際標準的定義:
三維打印 利用打印頭、噴嘴或其他打印技術,通過材料堆積的方式制造零件或實物的方式。
注:此術語通常作為增材制造的同義詞,又稱3D打印。
通過比較,大家能夠看到中英文對3D打印的定義基本上是一致的,同增材制造相比,強調了需要有一個打印頭或者噴嘴的東西來實現材料的堆積(一個有趣的問題,不知道激光到底算不算打印頭?)。不同之處在于小注,國際標準中強調了3D打印是主要用在非技術、非專業(yè)的領域,而中國國標則明確指出3D打印是通常作為增材制造的同義詞的。這兩者有微妙的差別,這背后的差別,顯示出了認知和商業(yè)利益上的不同,是不同利益代表角力的結果。
具體而言,以德國為代表的金屬和工程塑料廠家,認為自己的產品比較高端、專業(yè),是主要用來制作最終生產用的零件的,應該區(qū)別去市場上最常見的低端的桌面型3D打印打印機,簡單說桌面FDM 3D打印機被歧視了,當做玩具3D打印機了。所以有些人就想突出兩者之間的差別,有自己的小心思在里面,高端的用增材制造,低端用3D打印。而對于我國,立場有所不同,我們中國基本就是認定兩者是同義詞,也就是國標里講的,通常3D打印是增材制造的同義詞,這當然也由于我們國家在高端設備上并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有關,我們也不認可3d打印有高端低端之分,能滿足需求,有市場就是好的設備系統(tǒng)!
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來看一看大眾對這個問題的認知,我們在google 搜索Additive Manufacturing, 收錄的頁面有77,300,000結果,而搜索3D printing, 收錄數量784,000,000,10倍于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收錄量;如果使用百度來搜索3D打印和增材制造也是類似的結果,可以說,大眾對于3D打印的名字接受度完勝,而我國的立場基本上是更符合實際的,國內國際都站的住腳的。
歷史上3D打印的名字特別多,快速成型、桌面工廠、固體自由成型等等,增材制造(韓國叫積材制造,個人認為也是不錯的叫法)現在也是被正式承認,結束了長期的混亂命名局面。而3D打印,從最開始作為某一種3D打印工藝(由麻省理工團隊研究發(fā)明并申請專利),到后來被最廣泛的人群接受,一路走來,可以說3d打印已經深入人心,所以,對文章開頭的文章,魔猴的答案是肯定的,是的3D打印就是增材制造!